一份文化传承情怀撑起的扶贫创业梦想
如果不是份文扶贫到望江工作,也许我这辈子都不会知道有“豆丝”这个物种的化传怀撑存在。第一次闻说她的承情创业芳名,是梦想我17年被派驻到望江土永村扶贫不久,正好望江县工行的份文扶贫一位工作人员老余同在一个村里扶贫,有次聊得兴起,化传怀撑他说哪天有空我请你们吃饭,承情创业就吃我们望江的梦想“豆丝”!当地人的份文扶贫普通话带有明显的地方气质,我把“豆丝”听成了“豆豉”,化传怀撑心想,承情创业不就是梦想酱豆子吗,再好吃能比得过老干妈?份文扶贫
经他解释才知不是那么回事,我吃食世界的化传怀撑这位“新秀”是绿豆和大米的合成物,因成品状如宽面条而得其真名!承情创业制作流程有点复杂,老余当时说了但我上耳不上心,转个脸就忘了,倒是他说起那豆丝好吃的沉醉神态时隔两年犹在眼前!
豆丝吃法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煎、炒、煮!
煎豆丝:刚烫好的豆丝饼可以用麻油煎着吃,沾上点辣椒酱,豆香加上酱香,真是口口生香;也可用豆丝饼卷起一些炒好的小菜,吃起来,外脆内鲜,美味可口,别有一番滋味上心头。

炒豆丝:可将腊肉、大蒜叶(新鲜肉、小青菜)等炒入味,再把豆丝放在上面,放入适量的水,等水快干了后,再翻炒均匀,豆香混合着腊肉香、菜香,简直不要太美味。

煮豆丝:无论是新鲜的豆丝还是晾干的豆丝都可放在鸡汤、鸭汤、鱼汤、排骨汤等一应汤里煮着吃,起锅后再放点小葱青菜,那种鲜味令人销魂。

老余说的就是煎那种,不过加上了他自己的创艺:把煎好的豆丝,浇上香辣辣的狗肉汤(狗肉是望江的又一道特色小吃,有机会当另文详述)!“你不知道有多好吃!”他一遍遍重复着这句话,还咂巴着嘴,我沉醉其中,心想还有这样的人间仙味?急性子的我,真想马上吃到!可是好长时间了,老余还不请我们!
人的味蕾最不受意识控制!有好几次看书到深夜,想到老余说的那豆丝,我都是饥肠辘辘,想找点吃的替补,偏偏村里的宿舍没有存粮,四顾张惶,只能无望地咽下口水。
17年秋末冬初之际,有好几个村干部都邀请我们到家里去吃饭,我开玩笑说,你们这些人真是,要不请都不请,要请为什么都一窝蜂地赶在同一段时间呢?分开吃,我们也能好日子天天有!有人接过话茬:请吃饭主要是吃豆丝,是这里的风俗,并向我普及了豆丝背后丰富的文化。
豆丝是一种颇具地方特色的传统美食,主要分布在鄂豫皖交界处,在安庆望江长岭镇盛行的豆丝,是一百多年前,由江西洪都移民过来的人带到此地,在那个年代,因为豆丝便于贮存(常温下能够吃上一年),勤劳善良的望江人从此爱上了豆丝,传统的豆丝制作技术就一代代传了下来。
在望江,每年的11月-12月,家家户户都会做豆丝。这个时节,气温较低,利于豆丝的生产制作;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秋收过后,人们普遍闲适,辛劳了一年的人们能够抖去身上的尘土,彻底放松自我,有闲情将心事放在吃上。
豆丝做好之后,就要将亲朋好友邀至家中,吃豆丝宴,这是望江人视同为婚丧嫁娶的大事。主人将豆丝用不同的方法做出,再配以一大锅一大锅带汤的鱼肉,狗肉、牛肉炖萝卜等。宾朋满堂合围而坐,举杯互敬新丰酒,投箸分尝鲜豆丝。吃豆丝就成了庆祝丰收、分享喜悦的一种仪式!试想如果生活中尽是艰难苦恨,穷困潦倒,谁还有心思去应这些虚热闹去?
在当地,家宴吃豆丝是当地待客的最高规格,只有贵宾才能有这样的礼遇!豆丝为何这样被高看?在我因写这篇文章采访“绿上皇”传统石磨老豆丝的发起人时才知其所以然!
一方面,豆丝制作工艺复杂,整个加工过程到入嘴至少要花三天的时间,说到这,发起人问我:“王老师,你说,花三天时间做准备去请一个人吃饭,是不是足够重视?”我忙不迭地说那是那是,比请领导吃饭还要隆重!豆丝成了望江人承载感情的容器,想那抄丝大嚼,笑语喧哗之间,该是隔膜罅隙抛于九宵云外,亲情友情溢满眉间!
另一方面当地人从孩提时代就开始吃豆丝,豆丝的香味伴随着他们的成长,成为他们味觉中最熟悉的一部分,融入到他们的血液中,对他们而言,豆丝是儿时的记忆,是一种母亲的味道!犹记得去年某天夜里,我读到了一篇关于望江豆丝的文章,随手转发,引得一呼百应,点赞的都是望江的朋友。那些兴致勃勃望梅止渴的跟贴之后,不知道有多少手机屏幕遭劫,无端尝到口水盖脸的滋味。使望江人魂牵梦绕的豆丝,若干年时光之后,余味不散,隔了那么远的时空,也有香味萦绕心田,这是一份情怀,其美好,可与那魂牵梦绕的爱情相娉比!
吃豆丝是一种情怀,做豆丝也是一种情怀!其实,在我对望江豆丝有所了解之后,就想过若是有人能将豆丝作为望江的传统美食进行打造,做出特色,对当地经济的振兴发展岂不很好?可喜的是, 2019年初,在济广高速武昌湖出口杨林商业广场旁,就出现了这样一家店面,招牌上赫然写着:“绿上皇”传统石磨老豆丝!这是安徽鑫洪源公司新注册的一个豆丝品牌,是一个集生产加工体验一条龙的作坊,又是照着现代运营模式打造的乡村企业。我进去参观的时候,一群穿着民族特色工装服的姐妹们正在忙活。 “绿上皇”传统石磨老豆丝的发起人,长岭镇赤湖村的二位能人陈昌明、陈长兵,带领我参观豆丝制作五步工艺:绿豆破壳、浸泡、淘米、淘壳、磨浆到摊拓,向我介绍了“绿上皇”传统石磨老豆丝的特色:
一、源材料的绿色天然。“绿上皇”传统石磨老豆丝源材料采用本地产的小颗料绿豆,俗称本绿豆;大米选用粘性适中的优质早籼米。
二、从设备到制作工艺复古。抛弃了现代高效率的电工制作工具,采用传统石磨将豆米碾磨成冷浆;用柴火灶台手工摊拓成型,燃料用松树枯针,据说这样焙烤出来的豆丝有种独特的香味,从而保留了食材的原始本味。
三、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创新。在传统豆米的配方上又加大了绿豆的含量,使产品色泽更美,口感更好,香味更浓鲜。
“为了能够做出原汁原味,口味正宗的传统老豆丝,我们走乡穿户,收集民间的老石磨,这台就是……”陈长兵指着一台斑驳的老石磨,上面的刻痕久经岁月的洗礼,有种历史的厚重感!
“淋浆勺用的是葫芦瓢;盛浆的容器是木制缸;摊拓豆丝,用蚌壳代替锅铲……”他拿着一块背面已经磨得有点发亮的蚌壳:“这块是我爷爷使用的,已经有80多年的历史了!”
陈长兵说,他们从18年初开始酝酿这个项目,花了整整一年时间寻访民间的老石匠、老木匠,老圆匠,以及老一辈的豆丝制作行家,从设备的复古到技术的传统,就是为了还原出正宗的豆丝原味!
我由此想到了《随园食单》的作者,吃货袁枚为豆腐三折腰的故事。袁枚对美食的爱,源自于他对欲望的追求与满足。但是“绿上皇”传统老豆丝的发起人,他们这种孜孜于继承和发扬老豆丝传统工艺的精神,是对传统文化的敬意和虔诚!
而陈昌明说起他们志在豆丝的一番话更是让我感受到了贫困村年轻人对家乡的那颗赤子之心!他说:“其实我们在外面都有自己的事业,搞这个老豆丝,就是因为对家乡的那份感情!由于豆丝制作工序复杂,费时耗力,加上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大量年轻人的外出务工,这几年,只有父辈们还保持着做豆丝的传统,传统的豆丝制作技术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为了拯救传统的美食文化,也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带动更多的贫困户发展,我们才回到了家乡……”
在我参观“绿上皇”传统老豆丝的同时,前来品尝豆丝的客人络绎不绝,豆丝的香气在空气中弥漫,勾得我肚里的馋虫蠢蠢欲动。二位老板很客气,让我免费品尝,煎、炒、煮各来一份,讲真,那是我在望江吃过的最香最美味的豆丝,可是比豆丝美味更让我感触的,是豆丝人用文化传承情怀撑起的可敬的扶贫创业梦想!(池州学院驻土永村扶贫工作队)